当前位置

: 精选范文网讲话范文导游词讲话范文内容详情

明孝陵现场考试导游词

匿名 2023-01-02 12:43:32 167 下载本文

明孝陵现场考试导游词

明孝陵,坐落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且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下面是由精选范文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明孝陵现场考试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到您!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南京来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员……,我们今天即将要参观的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

明孝陵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为什么要取名孝陵呢?一说是马皇后死后谥号为“孝慈”,另一说是因为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故此陵在明代称“孝陵”,到清代改称为“明孝陵”,以示朝代的区别。

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之中。 17岁出家皇觉寺。元末时期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1352年朱元璋投身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在战争中崭露头角。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城,1368年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明孝陵于1376年开始筹建,1381年开始动工,1382年(次年)葬入皇后马氏。1398年朱元璋病逝后入葬于此,整个工程直到1413年才正式完工。明孝陵依托紫金山而建。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却又赋予了其变化和创新,它开创了明清两代帝王陵墓之先河,在帝陵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是,它的陵宫布局呈现出一种新颖的“前圆后方”和“前朝后寝”的格局;二是,它的神道依山势地形蜿蜒曲折而变化。明孝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我国AAAAA级风景区,200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当年的大金门单檐歇山顶,顶覆黄色琉璃瓦,朱门红墙,门开五座,气象森严。精美的屋顶与大门毁于清代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火,现在只剩下三券拱门。在门的两侧原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将孝陵围起,虽然红墙已毁,但门座两侧的墙基依然清晰可见。

走过大金门,穿过过木质的栈道,我们现在来到了碑亭,碑亭建于石台之上,基座为石须弥座,南向设有团龙丹陛石,在亭内立有一块“大明孝陵圣功圣德碑”。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亭顶部已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只留下了四面周长约27米的墙壁和四个拱形的门券,犹如一个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所以南京人便俗称它为“四方城”,我们现在看到的亭顶是在2023年重新修复的。

说起“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请容我为您详细介绍。“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通告8.78米为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明碑。此碑落成于1413年,这也是明孝陵工程结束的标志(是明孝陵的句号工程)。大家请看,在碑额上刻有双龙戏珠的图案,上方印刻有“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九个字,碑座高2.08米,形似龟,名为赑屃(bi xi),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好负重,为碑座中的最高等级,碑身高为6.78米,正面是朱棣撰写的碑文,全文共有2746个字,共分为七个部分,是对朱元璋一生的高度评价。

碑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一、叙述朱元璋的身世,自称其祖上是句容大族;二、为民请命,发迹定远,征战南北;三、平定天下,登基称帝、册中宫、立皇太子,分封同姓;四、废中书省、设六部,亲掌兵权;五、重人才、建国学、尊孔子;六、生活简朴衣食如平民,嘱死后勿用金玉陪葬,与马氏合葬于孝陵;七、刻皇族子女57人名号及144句四言颂词一篇,碑文是对朱元璋一生的高度评价。

其实朱棣在大书特书朱元璋功绩的背后其实是在树立自己的威信,以此表明自己是继承皇位的正统,(当年朱元璋去世后传位长孙朱允炆,由于朱允炆实行削藩的政策,引起了身在北京的燕王朱棣的不满,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夺得了王位,登基当上了皇帝。为平复民心,不惜重工打造巨碑为父亲歌功颂德)。他还曾命人在南京阳山开凿了一块高达72米的碑材,又名孝陵碑材,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的功德而凿的,堪称绝世碑材。后因工程过于浩大才忍痛放弃。现在在阳山上,仍雕刻有龙头、龙爪、龙尾的碑帽、碑身和碑座。三块石材除碑额四周均脱离山体外,其余两块均有一端与山体相连。

各位游客,我们走过了御河桥,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总共分为两段,第一段是石象生路,第二段是翁仲路。现在我们走上的是石象生路。在路的两侧自东向西依次排列有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石兽,每种四只,两立两蹲。

第一种是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兽中之首),象征帝王的威严;第二种是獬豸,獬豸是传说中的法兽(护法神兽),独角,善辨忠奸,象征帝王的正直不阿;第三种是骆驼,骆驼乃沙漠之舟,代表北方疆域,象征大明疆域辽阔,国家西域安宁;第四种是大象,大象则是代表南方疆域,象征国泰民安,民心顺服;第五种是麒麟,麒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一种祥瑞之兽,象征帝王的仁德;最后看到的这种动物是马,象征对帝王的忠诚。

在神道两侧安置这些石兽,主要是为了展示朱元璋的威严与大明的国力昌盛,也祈望可以镇妖辟邪,走到这里,神道峰回路转,折向了翁仲路。

大家可以看见,在翁仲路的路口有一对用以指示道路的望柱,又称华表,立于陵墓前的神道,也称陵表,在这里有指示道路的作用。(从这里开始,神道开始拐向正北方向。)翁仲路上有两对武将,身穿盔甲,手执金吾(wu),身材高大魁梧;两对文臣,身穿大袖朝服,手捧笏(hu)板,神情庄严肃穆。他们分别是一对壮(老)年和一对青年,预示着大明江山后继有人。

在神道的尽头,立有一座六柱三门的棂星门,又称龙凤门,原门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我们根据史料在2007年复修。同时这也是谒陵时通行的一道礼仪之门。孝陵神道没有依据传统而是依照山势自然弯曲布置,以求天人合一,这是朱元璋突破传统的一个创新。

各位游客,在我们的右手边就是梅花山了(在神道的东侧是梅花山)。梅花山原名孙陵岗,是东吴大帝孙权的陵墓。朱元璋在建孝陵时仅将孙陵的地面设施移走,因此明孝陵的神道是绕梅花山呈弓背形的,这种依山势回旋的布局是为了保护风水(前有罩后有靠,远朝近案)。在中华民国时期这里开始广植各种梅花,故称为梅花山。今天的梅花山在每年的3~4月份都会举办南京国际梅花节,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赏梅。(在石象路东侧,有一座小山,叫梅花山,神道围绕梅花山转了一个弯。原来这座山是东吴时孙权的陵墓,在修明孝陵时曾有人建议将此墓移走,但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下给我看大门吧”,于是神道因此而弯曲,正好成为了明孝陵的天然屏障。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南京著名的赏梅基地了。据说当时在设计神道时是根据北斗七星的形状来设计的。)‘

穿过棂星门从金水桥(五龙桥)开始,明孝陵景区正式进入了陵宫部分,转入中轴对称的南北格局各位游客朋友,现在在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就是金水桥,金水桥又名御河桥,原有五座,正对着陵门的五个门洞,后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清代仅修复了3座。在每座桥的两侧都装有石雕螭首,一是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而是起到了排水的作用。

各位游客朋友,随我走过金水桥,现在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为陵宫正门——文武方门。门开五座,三大俩小,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尽显皇家的气派,这座大门在清末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门是在1988年根据史料复建的,在门前墙外的东侧,有一块“特别告示碑”,这块“特别告示碑”立于宣统元年,上面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国文字所书写,其内容是重申要保护孝陵。

走过文武方门,现在我们来到了碑殿。这里原来是享殿前的中门,在清朝中期改为碑殿,碑殿内部陈列有五块碑刻,在正中的一块碑上刻有“治隆唐宋”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亲手所书的,意思是赞扬朱元璋治国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满清的皇帝康熙,为什么对朱元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这里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清初(当时)满汉矛盾突出,他想借此笼络人心,巩固清朝的统治政权。(赞誉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如此昭示天下,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执政之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汉人。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亲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并在1699年第三次南巡谒陵时题“治隆唐宋”,借此笼络人心。)在“治隆唐宋”碑的左右两侧还分别有两块石碑,这是乾隆黄帝谒陵时所提的两块诗碑,在后面还有两块谒陵记事碑,分别记叙了康熙皇帝第一次和第三次南巡时谒太祖陵的纪事,在东侧的石碑是由当时的两江兵部侍郎王新命命人所刻,内容主要记述了康熙皇度第一次拜谒明孝陵的经过;在西侧的石碑为康熙第三次南巡谒陵记事碑是郎中曹寅的记录。

各位游客,走过碑亭,现在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是孝陵原主要建筑享殿,即孝陵殿。旧址是祭祀和拜谒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殿堂,后殿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现在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为清代同治年间重建的。大家请看,在殿宇的下方是三层汉白玉石须弥座的台基,这是明初的原物。台基通高3米,3层石栏杆,在四角上装饰有石雕螭首,在前后正中有踏跺三道,中设丹陛石,上陛是“二龙戏珠”,中陛是“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在台基之上,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我们从台基上遗留的56个巨大的石柱础可以遥想当年享殿的规模。每一个石柱础直径约为0.91米,每个柱础上都立有金丝楠木大殿。当年的享殿就是由立于这些柱础上的金丝楠木支撑起来的,由柱础的数量和分布可以推想当年的享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斗拱挑檐,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地铺“金砖”,规模宏大,为明代帝陵之首,比今天北京长陵的享殿的规模还要大。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清代同治年间重建的三开间小殿,单檐歇山顶,规模已大不如从前。当年孝陵殿前的东西两侧还分别建有东配殿与西配殿,均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两座配殿的基础保存完好。

经过内红门,走过升仙桥,各位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就是方城了。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与巨大的砖石砌成,底部为石刻须弥座,方城东西两侧各有八字墙一堵,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幸福美满。经历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下面请各位随我穿过方城正中的54级甬道,迎面我们看见的是十三层条石垒筑的宝城,上面有民国初年所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用以回答游人的询问。东西两侧均有坡道,拾(she)级而上,现在,我们来到了方城之上,现在我们看见的这座明楼原先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筑,原宝城中立有朱元璋的墓碑,后毁于清代太平天国年间的战火,仅存四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明楼是在2009年修复的,里面展出了明代分布在全国的十九处帝王陵墓的图片资料。

在方城后面就是宝顶,它是一个直径大约为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顶上树木参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埋葬的玄宫(幽宫)。宝城就是围绕宝顶周长约为1100米的砖城。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宝城宝顶的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王陵墓的先河。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的区别主要是表现在明代的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则改为椭圆形了。(可以在这一部分讲一讲:秦汉—方上;唐—以山为陵;宋—小方上;明、清—方城明楼、宝成宝顶)

自朱元璋安葬在孝陵之后,明朝便专门设置了保卫孝陵的军事机构——“孝陵卫”,共5600余人,守卫戒备森严。现在在原遗址上开辟了遗址公园,在公园内有下马坊、汉白玉九龙壁、碑刻等实物,再现了孝陵卫当年的场景。在孝陵的东侧为太子朱标的陵墓。在周边还有许多明代功臣墓,如中山王徐达墓、开平王常遇春墓、岐阳王李文忠墓等,他们都拱卫在明孝陵的陵墓两旁,象征着永远追随着朱元璋。明朝在近300年的期间,有许多明代的陵墓,如北京的明十三陵,南京的明孝陵、湖北的明显陵等,这些明代的陵墓给我们今天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人们在游览之余也会增加许多对历史的思考。

各位游客,由于时间关系,明孝陵的参观就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喜欢我的讲解,谢谢,再见!

参观线路:

概况、下马坊、明孝陵博物馆、大金门、碑楼(四方城)、石象路、望柱、翁仲路、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门、御厨与具服殿遗址、碑殿、神帛炉、东西配殿遗址、享殿、内红门、大石桥、方城、方城影壁(八字墙)、明楼、宝城宝顶、神功圣德碑

神烈山碑、禁约碑、阳山碑材、梅花山、明孝陵功臣墓

大金门—碑楼(四方城)—石象路—翁仲路—棂星门—文武方门—碑殿—享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约90分钟

明孝陵现场考试导游词下载地址(word版本):明孝陵现场考试导游词.doc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