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主题班会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活动过程: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其含意大致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这个观点虽历数千年而不衰,直到现在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一种人际交往原则被我们所接纳并广泛应用于自己的交往活动和实践之中。 1、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1)“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内涵 【流行起外号】 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儿? 提示: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自己不喜欢的是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不能。你喜欢,不等于别人也喜欢,还是应当设身处地的为对方想想,否则真有可能好心做坏事。 (2)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别人 【“掌上明珠”】 同学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因为小乔对他人漠不关心。 想得到别人的关照,应该如何对待他人? 应当对他人也多多关照。 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3)关心、尊重、理解是根本 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实质所在。 2、理解至上善待他人 (1)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管鲍之交”】 就“管鲍之交”谈谈你的看法。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人之想,理解至上。如果我们都能够时时处处都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谅他人的难处,我们就能够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赢得真挚的友谊。 把你经历中得到别人谅解时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2)对换位思考的要求 【小蓉与母亲的比较】 与失主调换角色,体验失主的焦急情。 与父母调换角色,体验他们对子女的关爱。 与老师调换角色,体验他们对学生的期待。 与失学的同龄人调换角色,体验他们对求知的渴望。 与危难中的求生者调换角色,体验他们对生命的留念。 小蓉与母亲二人做法不同,是因为母亲进行了换位思考,而小蓉却没有。为什么“饱汉不知饿汉饥”,就在于别的肚皮填不饱,一般说来自己的肚皮是不会觉得饿的。自己没有丢过钱包,所以体会不到丢钱包人的心情。 (3)以欣赏的态度待人 【欣赏别人】 让我们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交流所获得的积极而丰富的情感体验。 提示: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理,在人际交往中,就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同时,我们应设身处地为他着想,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主题班会下载地址(word版本):“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主题班会.doc |